上映兩天就趕流行看了這片。


one-day.jpg 

(圖片取自iMovie channel) 


這篇文就第一二段沒有雷,不想雷到不要繼續看下去喔!!

 

那個電影公司的影片介紹跟劇情其實有點差距,看劇情大綱去看的多少會覺得有點意外。

 

照預告片跟劇情大綱的寫法,應該會覺得這是一部浪漫美國式愛情電影,實際上就是歐洲片。美國電影通常都有夢幻完美大結局,而歐洲片比較近似人生真實的樣子,或是甚至就是為了敘述曲折的現實殘酷而成;除此之外美國愛情電影為了觀眾口味會加入很多高潮、巧合與超乎現實的浪漫橋段,相較之下歐洲電影比較少這種從童話故事的原型來的劇情,平淡真實且往往令人玩味(但我覺得宣傳手法這樣操作,多少會讓觀眾的期待有落差,或說是吸引到一些口味不合的族群)。

 

(以下有雷)

 

 

 

劇情簡單來說男女主角在大學畢業典禮搭上線,男主角Dexter主動開口問起女主角Emma,然後差點發生一夜情,最後陰錯陽差(因為Emma太清純)的蓋棉被純聊天開始,牽起了漫長的緣份。

 

之後劇情隨著時間軸發展,兩人分別經歷過事業的低潮和挑戰、成名的滋味、生活的現實,都從充滿雄心壯志的青年到歷經世事冷暖起落的成年人;也分別在不同的階段,各自有了新伴侶或比對方更重要的生活重心,也各自因為體悟到對方的重要和不可替代,但通常表白的時機都沒能讓兩人就此能廝守,直到某一年(我記得是2003年).......。

 

我覺得電影大部分的篇幅都在敘述兩個人的曲折跟不斷錯過的命運,像是一開始Emma比較肯定的去表達自己喜歡Dex,學生時代就暗戀他等等,Dex處於花花公子不願意定下來也無法給予承諾的狀態;又或是後來兩個人經歷了一些風雨,在大學好友的婚禮上的頂樓小陽台依偎,似乎情感上的時機成熟,但Dex已經確定要與懷孕的女友Sylvie結婚了等等,也因此對於兩個人相處互動的內容描述的不夠深刻。

 

我看半天都一直有一個疑問,就是他們到底是哪些點觸碰到對方的心裡,所以可以愛(不論是以友誼或戀人的情感)得那麼深。

 

有很多的場合,Emma和Dex都直接的表現出對方是勝於情人的"重要的好友",是排除萬難也要接的電話,或是可以放下身邊所有的事去陪伴的人;但對於那些談話的內容、書信的內容就草草帶過,就是一直讓觀眾覺得"我知道你們很相愛,但你們到底在愛什麼"。若是去表達一見鐘情或Passion式的情感,可以說"愛是沒有理由的",但在片中兩人的情感是被定位為沒有性愛的友誼或依賴,多年建立起的深厚情感,因此我覺得在互動上touch到對方的點是需要好好交代的。

 

兩個人對於彼此關係的心境上,Emma比較是始終如一的。從大學的暗戀到發展為好友,其實她都表現出"可以的話我希望我們在一起"的那種肯定,但如同差點發生一夜情的那晚,她個性中對愛情的執著跟她的清純,讓她不願意成為Dex花名冊中的一名;也就是說她在確定Dex也像她一樣"非對方不可的專一"之前,她只願意當Dex最特別的紅粉知己。

 

在這種單戀跟對理想愛情的執著過程中,她也企圖試著放棄繼續愛或是與別人發展沒有激情的愛但穩定的關係,Emma交往多年的男友Ian於是像個備胎,但Ian這個角色我覺得很難當成努力要試著愛的對象,沒有什麼個人特點或魅力,所以Emma對Ian的感覺我覺得僅止於"不討厭"而已;因為心裡已經有了一個摯愛,所以能夠只跟一個不討厭的對象相處很多年。

 

至於Dex的心態這十幾二十年來有非常大的轉變,從一個享盡成名滋味的花花公子,到歷經世道冷暖的過氣藝人,對他來講是大有成長。原本支撐著他的自信來自於他的演藝生涯,從他跟母親或朋友談起他的事業那閃閃發亮的表情可以看出,那個時候的他是不願意跟任何人定下來的,縱情享樂、酗酒、不可一世但內心空虛脆弱,用更光鮮亮麗的驕傲去包裝他的不知所措與徬徨寂寞。

 

後來演藝事業好景不常的落魄,Dex學會放下身段重新腳踏實地的開始,專一而穩定的經營與家人的情感,重心轉移到他新建立的小家庭,直到那個時候,我覺得他才確定他其實可以投入一段穩定的關係,也知道自己最適合Emma;但同時因為他學會對別人負責跟為他的承諾努力,所以他盡力扮演父親與丈夫的角色,直到因妻子Sylvie外遇而離婚。

 

我認為Dex是透過他的婚姻發現自己其實可以定下來,也發現如果愛情關係或婚姻關係是具專一性的話,他心裡就很肯定他要的就是Emma了。而若不是因為Sylvie懷孕加上他在事業低點玩樂資源少,或許就不會那麼剛好的把他送進婚姻。

 

2003年,離婚的Dex帶著一顆確定的心,跟Emma確定了早該屬於他們的真愛。( 觀眾看這種不斷錯過的橋段就是只能乾著急,直到短髮穿著藍色洋裝的Emma和瀟灑留了落腮鬍的Dex那不再只是友情的擁抱,堅定的眼神裡少了青澀與莽撞,多了理解與成熟,心裡想的應該都是"這樣才對嘛~~" )

 

可惜好景不常,Emma提早離開了Dex的生命,這就是歐洲電影會發生的事XD

 

美國片的話,Emma被車撞到的下一幕絕對是醫院的病房之類的,沒人忍心就這樣讓她死掉。然後最後一幕應該是幸福兩口子帶著一窩小孩一起舊地重遊。

 

就像是<姐姐的守護者>被拍成電影,就是歡喜大結局,無視小說中作者認為去假設悲劇性結局存在的必要性。(大部分的時候我是比較喜歡歡樂大結局啦~噗。人生已經夠苦的,看電影竟然還不能充滿希望!!)

 

但悲劇性結局後勁十足,也比較容易讓人去回想他們過往的點點滴滴,像Dex一樣珍惜讓觀眾去回味他們僅有的回憶,或是去想想早知道、感嘆那些錯過跟因為青春所以揮霍的時間與緣份。要是"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揮霍和錯過就變得不那麼可惜,僅有的相處片段也就不那麼珍貴,反正未來多的是,我可能會這樣想吧!

 

特別提一下,Dex在失去Emma之後去買醉鬧事那段我很傻眼。有一種這個人過了這麼多年還學不乖的感覺,也覺得那一夜好像讓他這二十年的成長跟體會通通歸零,就還是那個剛成名的渾蛋,遇到挫折就酗酒來逃避.....還要經過父親那一番開導,讓我覺得看半天以為他比較成熟,原來也就只有在戀愛跟為了在一起的情況下不像青少年。(要是讓他自己在巨大的悲痛裡選擇面對跟自制,然後自己體會出這個道理跟他父親分享,我覺得這樣的安排比較好。)

 

最後就是,同樣是這種似友情又似愛情糾纏了幾十年的電影,讓我想到新垣結衣演的電影<花水木>。

 

在<花水木>裡男女主角都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最後選擇跟別人廝守一生;女的去跟別人論及婚嫁,男的真的跟別人成家立業,說是礙於現實的考量,情境設定上又很薄弱(不是有什麼外力因素非娶不可或非嫁不可),直到女主角的未婚夫意外過世,男主角的妻子離家出走,女主角回到他們青澀戀情發生的故鄉,兩個人用一種這一生就是非君莫屬的眼神擁抱,認為這一生的真愛就是對方,觀眾應該只會覺得那是因為你們剛好"只剩"對方了呀!! 

 

你們有太多明明可以選擇相愛的情況,都先選了別的,最後只剩一個選項,再告訴觀眾那個選擇最好,說服力薄弱,很難讓人相信這樣叫作人生的摯愛或一生的最愛之類的。

 

這部片多少也有一點這樣的感覺。很多人的心得可能是:"Dex是因為離婚了才回來找Emma,當初要娶幹嘛不直接娶她!! 或直接跟她在一起就好了呀!!" ,但至少還有事業不順跟Sylvie懷孕這種理由啦!!是說真的要排除萬難的很愛的話,這種理由也有點薄弱。所以我覺得可能是Dex的心理狀態過了那次婚姻才真的很確定。

 

但Emma那邊就真的是選擇,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改變現狀的選了真愛,因為那樣的勇氣給了他們人生最幸福的時光。

 

3866.jpg  

(圖片取自奇摩的電影官網)

arrow
arrow

    蜜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